電影《AI》劇照

20年后的今天,雖然這一目標還未實現,但我們早已離不開了人工智能。比如內容推薦、智能質檢、遠程醫(yī)療、智慧交通……

圖片2.jpg

智能質檢

可見,21世紀,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新的生產工具,算力已成為新生產力,數據成為新生產資料。
       18世紀的蒸汽機、19世紀的電力、20世紀的計算機,三次工業(yè)革命,帶來三次生產力提升。但縱觀下來,這三次革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——蒸汽、電力、帶寬,都演變成了當時的基礎設施。

圖片3.jpg

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模型

而算力作為21世紀的新生產力,能否成為基礎設施?基礎設施,“普惠性”和“大眾化”是其主要特征,也就是說一要便宜,二要讓更多人用得上,比如電、燃氣。
       人工智能算力符合么?

為什么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?

當前我國的人工智能算力最大的一個問題之一就是太分散,因為一些企業(yè)選擇了自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。而另一些尚未建設人工智能計算平臺的企業(yè),面對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數字化轉型,卻不知道如何下手。于是,國家主導投資建設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應運而生。

圖片4.jpg

一中心四平臺

“一中心四平臺”支持產業(yè)發(fā)展:一中心是指計算中心,四平臺是指公共算力服務平臺、應用創(chuàng)新孵化平臺、產業(yè)聚合發(fā)展平臺、科研創(chuàng)新和人才培養(yǎng)平臺。

往小了說是端到端打通“政”“產”“學”“研”“用”全產業(yè)鏈,算力以集群賦能產業(yè)集群,幫助企業(yè)進行數字化轉型、提質增效。

圖片5.jpg

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作用

往大了說就是把人工智能算力打造成如同水、電、氣一樣的基礎設施,通過普惠的算力促進我國經濟與產業(yè)發(fā)展融合、支撐國家戰(zhàn)略任務落地。
       簡言之,就是像發(fā)電站那樣,為萬千企業(yè)輸送算力。用現在的慣用行語就是“賦能”。
       那么,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打造的集中算力能成為基礎設施么?分散算力為什么不行?究其原因,無非與制約人工智能產業(yè)進程的三個維度分不開:大模型訓練、模型訓練時間、效率與成本。

集中算力支持訓練大模型

AI模型的訓練對于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意義毋庸置疑。而AI模型尤其是大模型的訓練就需要大算力的支撐,如今AI模型訓練所需要的算力平均每100天就會翻番,2012年至2019年算力需求翻了30萬倍。

圖片6.jpg

GPT-3模型參數 1750億

今年以來,大模型層出不窮,而且一個比一個大,GPT-3模型參數 1750億,鵬程·盤古大模型參數2000億。

圖片7.jpg

鵬程·盤古2000億級中文預訓練大模型/圖源機器之心

然而,期間AI算力的增長遠遠落后于需求的增長速度,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則能滿足這一增長需求。
       此前鵬城實驗室基于昇騰AI基礎軟硬件平臺的人工智能大科學裝置——鵬城云腦,就是很好的實踐落地。其推出的全球首個千億參數預訓練中文模型:鵬程—盤古大模型,可以實現支持“一帶一路” 常見的79 種語言。因此,集中算力支持訓練大模型,分散算力不支持。

集中算力節(jié)約模型訓練時間

上世紀初,汽車還是奢侈品的標志,即便是美國,普通民眾想買一輛汽車,也十分困難。但一款汽車的問世,徹底改變了這種情況。
       1908—1927年間這款車賣出了1500萬輛,一度占了美國當時汽車市場份額的56%以上。
       該款汽車名為福特T型轎車,當時售價僅為260美元/輛,而當時美國工人的平均工資是每年200-400美元之間,高收入群體的律師和牙醫(yī),平均收入是2000-2500美元。

圖片8.jpg

福特T型轎車

按照購買力算,這款車的價格妥妥的是現在我們的五菱宏光水平。表面上看,是價格拉低了汽車售價,讓汽車從奢侈品變成了大眾品。深一層,則是流水線的功勞,當時美國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需要700多個小時,而福特T型采取流水線作業(yè)之后,僅需12.5個小時,售價從幾千美最終降到了260美元。到了今天,汽車流水線甚至1分鐘就能生產出一輛汽車。

圖片9.jpg

汽車流水線

類比一下,集中算力訓練模型就如同流水線團隊協作,而分散算力由于“單兵”特征,效率自然不高。經過測算,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集中算力擁有1024個節(jié)點,可使同樣的模型由原先擁有8個節(jié)點的分散算力的203分鐘提速至1.48分鐘,極大縮短訓練時間,增加訓練效率。因此,從模型訓練時間上來看,集中算力模型訓練時間短。

集中算力效率更高

自從共享概念流行起來之后,共享汽車、共享辦公室等共享經濟模式層出不窮。集中算力可以簡單理解為共享經濟的一種——共享算力。事實上,集中算力正發(fā)揮著“共享模式”的高利用率優(yōu)點。據測算,企業(yè)分散的小算力利用率僅為10%-15%,浪費嚴重,而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算力利用率在80%以上。為何差距這么大?
       因為企業(yè)分散算力難以共享,當業(yè)務量不飽和的時候,就會閑置。有人說,可以少部署一些算力不就行了?還真不行,不僅要有足夠的算力,還要有備用的,用于應對業(yè)務變動。

圖片10.jpg

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機房/圖源長江日報

而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公共算力池,可以讓多個企業(yè)使用公用,用多少取多少,這個企業(yè)用完,另一個企業(yè)可以繼續(xù)用,閑置率低,利用率也就高了。比如,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,在2021年5月31日投運后一直都是滿負荷運行,基本實現了置率“歸零”。

圖片11.jpg

成本方面,國家主導的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充分利用集約土建、電力、運維優(yōu)勢,降低了總體建設和運維成本。因此,從效率和成本上看,集中算力資源利用率高,規(guī)模效應后的費用更低。

人工智能,我們輸不起

總而言之,無論是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傳統(tǒng)企業(yè),還是新興人工智能企業(yè),面對不斷增加的算力成本,自身算法團隊很難支撐起越來越復雜的現實業(yè)務需求。因此需要一個低門檻、開放、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,采用集中算力,降本增效。目前,除了武漢之外,成都、南京等地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開工建設,不久之后,就會與我們見面。

圖片12.jpg

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發(fā)布儀式

這只是開始,而后,除了這些地方,更多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將會在全國各地出現。這些,足以說明我國對人工智能算力的重視程度。不僅我國,縱觀全球,至少有50多個國家把人工智能當做國家戰(zhàn)略。

圖片13.jpg

圖源: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研究中心

不過,算力作為新的生產力,也面臨許多挑戰(zhàn),需要落實集中算力的普惠功能,真正發(fā)揮出“電力”和“石油”的作用,為產業(yè)提供源源不斷動力。用得上,用得起,用得好的算力資源,才是真正的變革生產力的基礎設施。

時代已經把我們推到了創(chuàng)新科技的賽道上,此時,把握住人工智能產業(yè)發(fā)展機遇成為制勝關鍵。讓我們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這柄利劍,激發(fā)出集中算力的強大優(yōu)勢,使能人工智能產業(yè),賦能千行百業(yè)智能化升級,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。

分享到

songjy

相關推薦